【ESG遠見】歐盟衝刺2040減碳排九成,「購買國際碳權」卻引發爭議?為什麼?

歐盟2040減碳目標與國際碳權爭議

歐盟2040減碳九成目標挑戰重重,「國際碳權」引發爭議

為實現2040年減碳90%的目標,歐盟正積極推動轉型策略,但內部政治壓力與產業擔憂使政策路線備受挑戰。近期傳出歐盟有意將「購買國際碳權」納入排放抵換工具,以減輕本土產業壓力,卻也因此引發外界質疑碳權品質與環保誠信。

歐盟碳權示意圖
歐盟考慮購買國際碳權,引發綠色誠信爭議。圖片來源:Unsplash by Alexandre Lallemand

支持者指出,透過資助海外如森林復育等減排項目,將有助於發展中國家獲得資金與技術援助,同時幫助歐盟完成國際氣候承諾。不過批評者則擔心,若納入不具可信度的碳權項目,反而會形成「帳面減排」卻實際無效的狀況。

《碳市場觀察》等團體警告,過去類似機制(如 CDM)中,部分碳權高估減排效益超過20倍,且未經審查即流入市場。這也引發是否應強化第三方認證、提升計算準確性的討論。

專家建議歐盟應減少對國際碳權的依賴,轉而強化國內的節能減排政策與綠色科技研發,確保2040與2050年碳中和目標不失真。同時,設立嚴格的碳權審查制度,將有助於維繫歐盟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領導信譽。

本文為整理摘要,原始報導請見:
遠見 ESG| 歐盟衝刺2040減碳排九成,『購買國際碳權』卻引發爭議?為什麼?
原文作者:黃泓瑜(2025/04/21),僅供學術或非營利用途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