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題:川普政策對國際減碳行動的衝擊與因應
講師:中經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/劉哲良-博士
時間:2025年3月18日(二) 14:00-16:00 (13:40開放上線)
形式:WEBEX 線上直播
活動聯絡人:02-25173688 #862何先生
【活動議程】
(1)開場介紹:14:00-14:05
(2)議題分享:14:05-15:25
(3)Q&A時間:15:25-16:00
【主要重點】
低碳轉型路徑:1.碳盤查>2.減碳>3.碳中和與遵約(前三者為組織自己行為)>4.淨零排放(地球總量)
碳中和可行性:需考量:技術、財務、政治等因素
經濟學角度看效益:個人>組織>國家>全球(以地球碳中和降低溫度上升的角度而言)
所以川普考量American First:美國效益極大化,所以:退出巴黎協定(因為對美國不公平,所以不符合美國利益最大化,因為美國有大量的天然氣、頁岩氣;俄烏戰爭停止可降低國際能源價格,這些會使生產成本下降,這些將會減緩川普所使用的關稅戰爭所帶來的物價上漲,
公平性的問題:美、俄、中、印、巴西、歐盟是世界最大碳排區,所以美國被視為應該出最多錢的地區,但是中國屬開發中國家,因此在COP中不被要求出錢,川普認為這是很不公平的地方)。
不過美國尚有一些地方政府,並不認同川普的論點,所以尚有一些州政府或者大企業已經走向永續政策,不見得會認同川普的作法。以往這些稱為「綠色產業」的補貼相當多,拜登時代就是這樣做,這屬於效能方面的做法;但是基本上還是成本還是比較高;川普對這些產業採取自由市場機制方式決定其存廢,相對鼓勵使用傳統能源(石化、核能發電)比較低成本的作法才是他目前減少通膨的當務之急。因此,川普需要更改某些能源政策/法規以符合他目前的政策作為。
美國優先的政策,偏向雙邊行為,美國放利益給對方的同時,對方需要回饋相對的利益給美國,這樣才公平。因此形成美國對外的談判模式。
這樣的行為模式,對全球淨零碳產生甚麼影響?UN每年所統計的排碳量,世界上各國所做承諾(KPI)與實際執行的結果還不足。但是如果退出巴黎協定就可以不執行,因此形成川普退出的主因。之前拜登政府所減量的預期目標可以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的效果,如果川普退出將更無法達到這個目標。
若以資金的角度,川普退出COP將使開發中國家(Developed Countries, DC)補助低度開發國家(Less Developed Countries, LDC)的資金缺口更多(每年三千億美金),不過LDC總希望DC以捐款的方式(不用償還),也造成DC的不意願;其他的方式例如綠色金融(銀行等融資機構鼓勵投資綠色產業予以融資),或者碳交易的運作方式均屬於碳中和金融工具的方式,如果川普一旦退出COP,對於其他的資金運作方式也會有影響。
川普退出巴黎協定,造成中國參與COP更積極,不過歐盟仍主導COP,此也將造成EU會員國合作更頻繁。
對於綠色產業方面,將會使發展速度降低但是不至於毀滅。
就轉型風險(國內政府、國外政府、供應鏈、消費者)而言,源自於利害關係者所制定法律與規則的改變。
台灣看來並未直接受到美國轉型風險的影響,因為以往拜登政府時候台灣碳中和相關產業並未受惠(CCA),因此川普退出COP的改變我們也未受到負面衝擊;對於供應鏈領域方面而言,有些與美國交易的廠商目前已經使用綠色技術不再受到補貼,因此成本比較高(例如中、泰、越等)。
因此目前台灣對於川普政策的改變,看來並未受到直接影響,但未來會如何發展,需要加以觀察。
【Q&A】
想請問,稍早講者有分享,美國企業多為自主呼應氣候議題並有所作為,故川普上任後退出巴黎協定等政策,對企業未來的綠色策略較不會有顯著影響。不過美國大型銀行陸續退出淨零聯盟,想請教講者會如何解讀這樣的趨勢 https://www.gtreview.com/news/americas/six-big-us-banks-pull-out-of-net-zero-banking-alliance/
中小型企業應該多為自願性,但也多受到政府的補助,可以多去尋找相關的補助辦法
學術界而言,學術研究方向為技術性(減碳技術)、政策性(研究制度)等等的議題研究
【參與心得】
川普政府的能源與氣候政策重點如下:
一、 退出《巴黎協定》:川普認為《巴黎協定》對美國不公平,因為美國需承擔高額的碳減排責任,而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卻未被要求出資。退出協定將導致全球減碳進程放緩,影響各國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放的目標。
二、 扶植化石燃料產業:解除對石油、天然氣、頁岩氣的開採限制,降低能源價格,減輕美國企業生產成本,以對抗通貨膨脹。相對地,綠色產業的補貼減少,使得再生能源發展速度降低,影響全球能源轉型。
三、 改變國際氣候資金流動:美國退出COP(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),將削弱開發中國家(LDC)獲得來自已開發國家(DC)的減碳資金支持,進一步拉大全球低碳轉型的資源差距。可能影響綠色金融工具(如碳交易市場與ESG投資)的推廣與運作。
四、 美國企業與地方政府的反應:儘管聯邦政策轉向,部分州政府(如加州)與大型企業仍持續推動永續發展與減碳政策。然而,隨著美國多家大型銀行退出淨零銀行聯盟(Net-Zero Banking Alliance, NZBA),可能會影響全球綠色投資的發展速度。
五、 川普政策對台灣的影響:根據中經院劉哲良博士的分析,台灣並未受到美國政策轉變的直接影響,但仍存在潛在的風險與機會:
(一) 供應鏈與產業影響
1. 綠色供應鏈壓力持續存在:雖然美國聯邦政府減少碳中和要求,但蘋果、特斯拉等跨國企業仍維持碳中和目標,台灣作為供應鏈的一環,仍需符合相關標準。台灣出口商若要維持競爭力,仍需投資低碳技術,如再生能源、自動化碳排管理等。
2. 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可能受影響:歐盟仍在推動CBAM,若美國不再積極推動減碳政策,可能影響全球減碳標準的統一性。台灣出口至美國的產品或許不需嚴格符合碳中和要求,但若希望擴展至歐盟市場,仍需滿足高標準減碳要求。
(二) 能源與經濟影響
1. 國際能源價格變化:美國擴大化石燃料開採,可能降低國際油價與天然氣價格,對台灣有利(因台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)。
2. 可能也削弱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的競爭力,影響政府推動2050淨零目標的進程。
3. 台灣碳中和產業:未明顯受美國政策影響。拜登時期台灣未從美國減碳補助中受益,因此川普退出《巴黎協定》,對台灣碳中和產業的負面衝擊有限。但若美國減少對綠色科技的投資,可能影響台灣在全球市場的競爭機會,尤其是在電動車、儲能技術等領域。
(三) 國際合作與政策調整:
1. 歐盟將加強對COP的影響力:美國退出COP後,歐盟與中國可能強化在全球減碳行動中的角色。台灣應加強與歐盟合作,提升低碳技術與產業的競爭力。
2. 台灣應加強能源自主性:若全球綠色產業成長放緩,台灣應積極發展再生能源,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。可透過國內政策推動綠色金融、ESG投資、碳交易機制,提升企業競爭力。
(四) 台灣的因應策略:
1. 強化低碳供應鏈:雖然美國聯邦層面減少減碳要求,但跨國企業仍然推動綠色供應鏈,台灣企業應加強碳盤查、碳足跡管理,維持國際競爭力。推動能源多元化與技術自主性:美國重啟化石燃料開採可能影響全球再生能源發展,台灣應持續推動太陽能、風能、氫能等技術,提升能源自主性。
2. 加強與歐盟及其他低碳倡議國合作:美國退出COP將使歐盟在全球減碳政策上更具影響力,台灣可與歐盟合作,參與碳交易市場、低碳技術研發,提升國際能見度。
3. 關注綠色金融發展:由於美國大型銀行退出NZBA,可能影響全球綠色投資,台灣應推動本地ESG金融工具、低碳投資機制,鼓勵企業自主減碳。
結論
美國川普政府的能源與氣候政策,雖未對台灣造成立即性衝擊,但長期來看可能影響全球低碳轉型的步調。台灣應保持警覺,持續推動低碳供應鏈與綠色能源轉型,並加強國際合作,以確保在全球減碳趨勢中維持競爭優勢。